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黄芪可泡水,可泡酒,可熬汤,可熬粥,其中泡水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而且做法简单,平时可当做茶饮用。那吃黄芪的副作用是什么呢?快来一起了解看看吧!
黄芪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补气的中药,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与白术等配伍使用,气虚比较严重的配伍人参。
黄芪本身没有毒性,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但是中医讲究辨证用药,有其证用其药,如果没有气虚的症候,口服后会引起上火等症状。
用黄芪泡水的时候,一开始不要喝太多,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之后再慢慢增加饮用的量,避免身体出现不适,如果服用后出现胸闷,有疼痛的感觉,就需要暂停饮用黄芪茶饮。
一般用黄芪泡水喝是因为身体比较虚弱,或者没精神,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喝太多。如果饮用后乏力、气喘或者多汗的症状的得到缓解,那样证明并没出现副作用,可以增加饮用的量。如果想要保险一点,可以先泡党参喝,没有问题了再改泡黄芪水喝,泡的时候可以加上枸杞、玫瑰花或者红花等。
黄芪补气有向上升的方向性,因此脸部容易长痘痘、容易脸红,经常熬夜,口干舌燥、嘴巴破、容易口渴,或是气血循环、消化不好,容易胸闷、肚子闷、肚子胀的人,都不建议自行食用黄芪,以免症状恶化。黄芪壮脾胃,对气虚脾湿的人很适合,因为这些人虚胖,肌肉松软。但是火气大,身体干瘦结实的人就不适合了。感冒、经期都不适合用黄芪泡水喝,因黄芪固表,会留邪滞病。阴虚、湿热、热毒较重的人,不可吃黄芪,会助热伤阴,使病情加重。
阴虚者使用黄芪,要加养阴药,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者吃黄芪,要加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者服用黄芪,要加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等。黄芪泡水只适合「神疲乏力」讲话讲一讲就要喘口气的「气虚型」体质者喝,而且一周只能喝2天至3天,不适合天天喝。
黄芪是一味中药,药物的使用一定是建立在适应症的基础上的。黄芪本身入肺经和脾经,是一种补气的中药,只有对于气虚的患者才适合使用黄芪。不管是泡水、煎汤内服,还是其他的服用方式都是针对气虚患者的。如果有口干舌燥、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等情况,不适合使用黄芪。如果没有确定是气虚的问题,黄芪是不适合长期泡水喝的。黄芪虽然有补养的作用,但如果辨证错误的话,长期泡水喝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在临床上建议患者不要自行长期用黄芪泡水喝。
1、阴虚有热者。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症状的人群不宜单独服用黄芪。
2、湿热内盛者。有头重、干呕、身热不扬,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症状的人群不宜服用黄芪。
3、热毒炽盛及阳证疮疡者。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的人群不宜服用。
4、临产孕妇。临产孕妇不宜吃黄芪,黄芪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的功效,起到协同滋补的作用,可使胎儿骨肉发育长势过快,容易引起过期妊娠,导致胎儿过大而造成难产。
黄芪可以和枸杞一起泡水喝。黄芪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利水退肿、脱毒生肌的功效,对于气虚导致的各种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果有血虚血滞引起的关节麻木、关节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的情况,使用黄芪也可以起到治疗的效果。枸杞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视力减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将黄芪和枸杞一起泡水喝可以起到益气固表、滋阴明目的作用。
总结:一般用20g的黄芪泡水即可,太多反而过了,先观察身体的反应,再增加或减少黄芪的量。不想用黄芪泡水喝,也可以将黄芪当成汤料煲汤,或者熬粥,也能起到同样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