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上皮化生是病理诊断名称,是指正常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引起肠上皮化生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药物、食物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具体如下:
1、药物、食物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及食物引起胃黏膜损伤,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肠上皮化生。最常见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等;另外长期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喜欢吃辛辣刺激食物、饮酒,都会导致胃黏膜损伤,长期刺激下导致肠上皮化生。
2、胆汁反流:胆汁反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松弛,导致胆汁反流入胃,胆汁对胃黏膜具有较强的损害作用,长期胆汁反流改变胃内环境,造成胃黏膜损伤,也可以导致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当胃内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释放出毒性物质,对胃黏膜造成侵犯导致胃黏膜炎症,胃内长期存在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部组织出现肠上皮化生,长期以往甚至会导致胃癌。幽门螺杆菌还具有传染性,因此幽门螺杆菌不仅要及时治疗,并且还应当全家一起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