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出现于新生儿时期,黄疸指数,即血清总胆红素值,高于51.3μmol/L时就建议吃益生菌了。病理性黄疸可见于人群的各个阶段,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时可以服用益生菌,有助于减轻黄疸,但是无法起到明显作用,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一般根据病因不同而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生理性黄疸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常高于51.3μmol/L,一般不超过205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加强喂养,促进多吃多排,一般可自然消退,同时还可适当服用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通过排便排出体外,降低胆红素,从而有助于黄疸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常由部分疾病引起,如胆总管结石、病毒性肝炎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胆总管结石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非手术措施,给予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抗炎抗感染,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痉止痛,还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经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放置鼻胆管引流减压,若症状缓解或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时行胆道探查减压术。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常给予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及注射用胸腺肽、注射用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等免疫调节剂,还可使用水飞蓟宾、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