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在2~5毫米之间称为紫癜,小于2毫米称为出血点,而大于5毫米称为瘀斑,片状出血伴有明显隆起者为血肿。
紫癜是皮肤和黏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当发生紫癜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治疗。紫癜可分为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体治疗如下:
1、单纯性紫癜
单纯性紫癜是指无其他病症,自发的在皮肤,尤其是两下肢反复出现,不经治疗而自行消退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毛细血管壁异常所导致出血相关。表现为自发性轻微的皮肤淤点或淤斑,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于皮肤,压之不褪色,不疼痛。单纯性紫癜无需特殊治疗,可使用维生素C、芦丁和卡巴克洛等药物治疗,中药可选用凝血片,断血流片口服。
2、过敏性紫癜
主要是机体对某种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外渗产生皮肤及粘膜下出现出血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皮疹对称分布、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压之不褪色;还可出现皮肤水肿、血尿、腹痛、荨麻疹、关节疼痛、黑便等症状。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首先要找出过敏原,并再次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对于全身症状明显的可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如甲泼尼龙等药物,在必要时还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药物,而过敏反应严重者,则需要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循环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多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皮肤血肿,皮疹分布不均,四肢多见,还可出现鼻出血、胃肠出血、肉眼血尿等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脾功能亢进所引起的,首选手术方式切除脾脏,从而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同时还需要使用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可君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