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喝汤,特别是南方人,春夏秋冬都能找出合适的靓汤,或是滋补身体,或是开胃助消化。
饭前饭后一碗汤,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饮食习惯,冬瓜排骨汤、香菇肉片汤、番茄鸡蛋汤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汤。
对于喝汤,我们都知道是个好的饮食习惯,但是对于如何喝汤,众说不一。
有些人认为饭前喝汤好,正所谓“吃饭先喝汤,老来没有伤”,饭前喝汤可以增进食欲,而且营养物质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吸收;另外一些人认为饭后喝汤好,饭前喝汤会冲淡胃液,降低肠道的消化功能,饭后喝汤才能良好吸收。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怎样喝汤才对身体有益呢?
缓解口渴的不适,尤其在南方气候较炎热的地区,这种作用更明显;由于汤的香味诱人,口感好,可刺激食欲和胃液分泌,加强消化功能。
对人体来说,刺激胃液分泌有两个途径一是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液分泌;
二是闻到食物的香味,刺激食欲中枢,增加胃液的分泌。饭前喝少量的汤就能起到这种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
吃进的食物要经过胃内的消化液消化,如果饭前喝大量的汤,汤会占据胃的大部分容量,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势必冲淡并稀释消化液,使胃还没开始“干活”就先增加负担,时间一长,对消化器官的正常工作不利。
同样,饭后胃里已充满食物,饭后喝汤也会冲淡胃液,影响正常的消化。
认为汤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不对的。"吃饭先喝汤,老来没有伤",夸大了汤的作用,汤并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
科学实验测定:
用作煲汤料的食品,如瘦肉、鸡肉、猪骨或鱼等,除脂肪外,蛋白质的溶出率很低,煲2~3小时的汤,蛋白质的溶出率为5%~10%,根本无法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
汤的营养弊端
煲汤的过程中,食物中的脂肪可大部分溶出于汤中。如果食材是含脂肪高的食品,如猪骨、未去皮的鸡等,则煲出的汤内脂肪含量将会很高,喝汤时若不设法去除这些脂肪,就会给机体提供大量的热量,这对老年人来说有增高血脂的风险。
汤中还含有大量的核酸溶出物,对于尿酸高和痛风症病人是不利的。
饭前喝少量的汤是可以的,但不宜多。觉得不够,饭后可以再喝一些。
选择煲汤的食材应荤素搭配,减少含脂肪高的食材的用料。
汤要小口慢慢地喝,这样会给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时间,能够及时感觉到饱意,不会造成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