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女,70岁,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2小时,症状一直不缓解来院就诊。入院后给予体格检查、头部CT、心电图等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给予患者RT-PA静脉溶栓,给予血塞通粉剂针改善脑循环,丁苯酞注射液以促进侧支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稳定血管斑块等治疗,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基本信息】女、70岁
【疾病类型】脑梗死
【就诊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就诊时间】2021年6月
【治疗方案】静脉溶栓,血塞通粉剂针改善脑循环,促进侧支循环,丁苯酞注射液以促进侧支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以稳定血管斑块治疗等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6天,长期生活管理
【治疗效果】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一、初次面诊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去年6月份,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患者,自诉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房颤、脑梗塞等多种慢性病,日常未给予药物控制。这次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2小时,症状一直不缓解,由家人推入我院就诊。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我先进行了体格检查。患者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腱反射对称,左上肢指鼻试验欠稳准,未引出病理征。辅助检查头部CT:左侧丘脑、两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左室高电压。血压:157/64mmHg;空腹血糖:10.56mmol/L;尿酸441.79umol/L;甘油三酯:2.50mmol/L。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入院后的辅助检查,考虑为大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因此入院后给予患者RT-PA静脉溶栓,给予血塞通粉剂针改善脑循环,丁苯酞注射液以促进侧支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稳定血管斑块,24小时后行MRI+MRA检查,未见脑出血,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治疗,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除了治疗脑梗死外,考虑到这位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
三、治疗效果
通过静脉溶栓,改善脑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稳定血管斑块,抗血小板凝聚治疗,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住院治疗6天后出院。
由于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基础性疾病较多,出院后叮嘱家属监督患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出院1月后来我院复查。
四、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过度劳累以及睡眠不好都可能引起脑血栓的形成,所以日常生活要规律,保持心境平和。另外要控制好体重,因为肥胖也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2、控制引起脑血栓的危险因素,比如冠心病、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此患者生活中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主食量,按时服药降压、降糖、降脂,同时要自我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3、坚持口服药物,定期体检。很多患者以为脑血栓治疗后就没事了,其实不是,脑血栓的复发率还是很高的,所以患者应坚持口服药物治疗,同时也要定期体检,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五、个人感悟
众所周知,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中老年多发病。轻症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乏力或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比如如果发生在大脑半球,可能表现为偏瘫、偏盲、偏侧感觉障碍,另外还可能出现失语、精神失常。如果发生在小脑或脑干,常表现为剧烈眩晕、呕吐、呃逆、喝水呛咳、发音嘶哑、四肢瘫痪、走路不稳等。
以此次就诊的患者为例,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房颤、脑梗等多种慢性病,日常却不予重视,不积极治疗,控制较差。好在该患者在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症状后,及时就医,未延误病机,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因此预后良好,没有铸成大患。
脑梗死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外,尤其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调节血压,控制血脂、血糖,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另外对于处于长期昏迷状态的患者,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家属要及时给患者吸痰,翻身拍背,帮助其活动肢体,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另外也要做好肺炎与褥疮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