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夏令见三鲜,安康一整年”。
可见,吃“三鲜”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饮食之道。
毕竟,“不时不食”,且时令食材的营养价值也是最高的。
话不多说,今天就给大家安排上夏令“三鲜”。它们不仅味鲜美,养生作用也相当喜人——
夏天正是蚕豆上市之时,每一颗都胖乎乎、绿油油的,稍微一闻,豆子的清香味扑面而来,诱人得很。
新鲜的蚕豆煮熟后,口感酥软,沙中带糯,不愧是“夏季第一鲜”。
此外,蚕豆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磷脂、丙氨酸和酪氨酸,这些物质对生长发育和神经活动有重要作用,有助增强大脑活力,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大脑疲劳。
但要注意的是,鲜蚕豆不能生吃,需彻底煮熟才能食用。这是因为,生蚕豆含有巢菜碱苷,人一旦食用,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
民间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
中医认为,苋菜性凉味甘、入肠经,有清热利湿、清肝解毒的作用,可以辅助缓解小便不利、大便干结、肠胃不适等湿热症状。
夏季易上火的人,常表现为面红目赤、咽喉红肿、易怒焦虑等,平时也不妨多吃些苋菜。
苋菜虽有红绿两种,但无论哪种,其钙含量都很丰富(每100克绿苋菜为187毫克,红苋菜为178毫克)。
但苋菜的草酸含量多,会影响钙吸收,还会与钙形成结石,建议烹饪前先焯水。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很多人开始不思饮食。这时候,凉拌或清炒个黄瓜,爽口又开胃,绝对是夏日餐桌上的抢手菜品。
爽脆清新的黄瓜,不仅热量低,还含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成分——丙醇二酸,它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变成脂肪,利于控制体重和减肥。
黄瓜更有“补水第一瓜”的美誉,含水量高达95.8%,比西瓜还要高(含水量93.3%)。
对于夏天出汗多,电解质和体内水分大量流失的人来说,黄瓜无疑是理想的补水食材。
当然了,不思饮食的苦夏,光吃“三鲜”也是不行的,还得多吃点白肉,如鱼肉。鱼肉不仅好吃、营养、不易发胖,还能为健康带来诸多好处。
废话就不多说了,立马给大家送上夏日必吃的“三鱼”——
鳝鱼,也就是黄鳝,可是有着“赛人参”的美誉。
这可不是吃货自吹自擂,而是它的滋补之功的确不差。
明代的《本草纲目》就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
夏天天气炎热,人动不动就出一身汗,而气随汗泄,本就气虚的人感觉尤为明显,此时用黄鳝来食补就再合适不过了。
而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黄鳝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常吃可以提高人体免疫,也适合夏日食用。
但要注意的是,黄鳝本身性温,烹调时最好选择性平或性寒的食物进行搭配,以免吃后出现上火症状。
材料:黄鳝若干,姜丝适量,大米少许。
做法:黄鳝洗净后开水焯烫一下,再用清水冲洗掉浮沫,后用料酒、盐、胡椒粉腌制一小会;大米下锅,加水煮至开花后,加入腌制的鳝鱼、姜丝,熟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血益气,适宜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等症状的人群。
鲫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全面,高蛋白、低脂肪,其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
中医认为,鲫鱼性平、温而味甘,无毒,入脾、胃、大肠经。
常食鲫鱼,具有和中开胃、健脾利湿、活血通络、温中下气的功效,对水肿、溃疡、脾胃虚弱等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
夏季流汗较多的人,或者长期脾胃虚弱的人,都可以用鲫鱼汤来调补。
对于老人小孩、病后虚弱者、产妇来说,鲫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方载于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有强胃健脾之功,适于虚劳乏力者。
食材:鲫鱼500克,鲜芋头250克,胡椒、猪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处理干净的芋头块和鱼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再加入胡椒、猪油、食盐调味服食。
民间有句俗话:“春鳊,秋鲤,夏三黎。”说的就是:春天的鳊鱼最肥美,秋天的鲤鱼最滋补,夏天的三黎鱼(鲥鱼)最鲜。
今天说的就是号称“夏天最鲜”的三黎鱼,也就是鲥鱼。
鲥鱼,以“鱼肉细嫩,富于脂肪”而闻名,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
别看到“脂肪”就摇头,鲥鱼的脂肪可是不饱和脂肪酸,这对保护心血管和肝脏系统都颇有益处。
一般来说,吃鱼都是要去鱼鳞的,但吃鲥鱼是不能去鳞的。
正所谓:“鲥鱼吃鳞,甲鱼吃裙。”鲥鱼的鳞不仅能吃,且富含卵磷脂,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此外,鲥鱼还有个独特之处,它的最佳吃法不是蒸煮,而是用苦瓜焖!没想到吧?
苦瓜是蔬菜中公认的“苦中君子”,解暑又兼清热降脂,“焖”能巧妙地将苦瓜的苦味祛除鲥鱼的鱼腥味,又能吸收、提升鲥鱼的鲜味,让苦瓜焖鲥鱼成为餐桌上的“耀眼明星”。
食材:苦瓜、鲥鱼、盐、生抽、料酒、红椒、葱适量。
做法:将鱼留鳞去肚清洗干净后,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再放入切好的苦瓜、盐、生抽、料酒、适量的水焖熟,出锅前再放点红椒、葱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