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人的卧室之中都有一面屏风,屏风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件家具,它对防风寒入侵人体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除外之外,在玄素之道中,屏风还起到了什么作用?
屏风是一件古老的家具,但它却又不仅仅只是一件家具,在它所隔断出的私密空间里,春色旖旎,艳情迷离。
遮风之具 隔间之屏
云屏,也叫画屏、屏风。在古代,屏与帐,同为床不可缺少的附属物,一套完整的床具,是床、帐、屏三物的组合。其实屏风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屏,当时也叫枕屏、枕障,放置在枕头所在的床头,专为头部挡风,屏面一般用绢等丝织品制作;一种是大屏,这是落地式的,多扇联屏,有四扇、六扇、十二扇的,联屏式屏风代替床栏,安置在床的边沿,床四角有帐杆,支撑起华丽的床帐帐帷,垂放下来,围护在屏风之外。
在中国古代,床上床下屏风普遍使用,这与日常起居生活有关。因为房屋防风保暖性差,在寒冷有风的季节,人们想到在床上设一圈纸或绢面的屏风,等于是直接在睡觉人的周围筑起了一道薄墙,挡住外来的阴风,也就是阻止风邪入体。在那时,这种防御手段想必是很有效的,否则不会那么长久而普遍地流行。白居易就谈到过冬的稳便措施:“暖帐迎冬设,温炉向夜施……逐身安枕席,随事有屏帷。”另外,古代人在天气晴好时还喜欢跑去室外聚会,“何处春先到,桥东水北亭。冻花开未得,冷酒酌难醒。就日移轻榻,遮风展小屏……”探春时,要享受妩媚春光却又要免受略有寒意的春风,便搬着轻榻、带着屏风,到郊外饮酒休憩,由此可见,屏风还是古人在庭院或郊野时的重要用具。
除了挡风,屏风还有遮蔽和隔间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忌讳一通到底,屏风成为不可缺少的室内装饰,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心性趣味,同时精美的书画屏风成为生活高雅的象征。屏风以木为骨,以绢纸为面,营造出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意境,犹如随机舒卷的折扇,可开可合,可绘山水竹石、可书诗词歌赋。开时使用,折时闲置,实用至极,亦风雅至极。只是一个用来挡风,一个用来造风。手中的折扇如移动版的迷你小屏风,遇上风吹日晒的,也可暂做遮挡之用,同样具有掩映之美。
春宵之掩 情态之喻
古代的诗人词人,一涉及到卧室,一涉及到床,总是把屏风也写进来。一写到屏风,又或多或少跟女人相关。女人与屏风一掺和,便风情万种起来。分析起来,大约可以归结为三种意象。
第一个意象是“掩云屏”
把屏风拉合,床内就形成了一个狭小私密的空间,单提“屏风”之“掩”,足以暗示男女之间亲密的交往,至于狭小云屏里面的情事、情思,更催人以无穷的联想。如冯延已的“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温庭筠的“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几乎“掩云屏”的诗句都传递着一股浓浓的女人风情。欧阳炯的《春光好》,则把云屏内发生的真实一幕也写出来了:“垂绣幔,掩云屏,思盈盈。双枕珊瑚无限情,翠钗横。几见纤纤动处,时闻款款娇声。却出锦屏妆面了,理秦筝。”写大白天背着人偷欢做爱,首先要用云屏绣幔挡住春色。
第二个意象是“开云屏”
平凡的生活风俗,成就了独特的文学意境。譬如起床,就一定要推开屏风,掀起帐帷。所谓“翡翠屏开绣幄红,谢娥无力晓妆慵,锦帷鸳被宿香浓”,正是实景描写当时女性的晨起:画有青碧山水的床屏拉开,红色的帐帷挂起,女主人公盘坐在床边,睡意未消,也可能是夜里没睡好,总之精神不振,懒懒地着手梳妆。帐中,因为有香炉在夜里燃香,所以此刻帐帷之间,凌乱的被子上,仍然徘徊着夜香的残韵。
第三个意象是“倚云屏”
当时床上还有一个场景:枕头的位置在床头,所以不免与床上屏风相依在一起。绘有山水花鸟的云屏,静静卧一只造型优美的枕头,这样的细节当然逃不过文学家敏锐的眼光,张泌的《柳枝》,将这种女人倚云屏表达得千情百态,出神入化:“倚着云屏新睡觉,思梦笑。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一位女子睡醒之后,不肯起身,倚着床上的屏风半坐半卧,像个猫儿那样慵懒,她在细细回味片刻前的梦境,多半是梦见情郎之类的春梦,因为她含笑的腮颊上还红晕未退呢。
说起屏风,人们不由的会和卧室相联系起来。在传统玄素文化里,屏风也是件举足轻重的用品哦~(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作者:一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在线问医生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