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池穴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承山穴
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
3.阴陵泉穴
脾经气血在此会合,排渗脾湿,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巨阙穴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募集心经气血,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5.中脘穴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6.三阴交足
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涌泉穴
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散热生气,寒则先泻后补或单泻之,热则补之。